第014章 剧变(二)接管城防-《大明元辅》
第(2/3)页
原来就在不久之前,京北大营内,李如梅正与诸将商议着近期的局势。两日之前,麻贵已经亲率第一镇往张家口,准备迎接内附之后第一次入京朝觐的顺义王把汉那吉,而第四镇被派往涿州、第五镇被派往武清。
虽无明文道破,但根据以往的习惯,每当京师有大事,禁卫军往往被分部京畿周边要害,以确保京师不受任何方向可能出现的威胁。
比如麻贵往张家口去,并不是说他要直抵张家口,而是只要抵达昌平,派兵或率兵至镇边城守御千户所迎接即可。
这镇边城实际上是长城内线——明长城在密云以西二十里分叉为两条,靠北的一条通往张家口,靠南的一条紫荆关、倒马关,两线之间就是九边之一的宣府镇——的一处关隘,麻贵可以在此与宣府第一军完成任务交接,因为在宣府辖区肯定是宣府第一军“护送”把汉那吉。
换句话说,此时的麻贵应该在昌平。至于第四镇去涿州,那是扼制保定方面入京之路;第五镇去武清,则是扼制天津方面的入京之路。总之,以往都是这般布置,只是具体到第几镇会派去哪,这倒并不固定,以免有心人故意布局,拉拢禁卫军某镇将领,图谋不轨。
现如今,这京北大营之中便只剩下祖承训第二镇、马栋第三镇,以及等候授旗的龙江第二军三千人。由于麻贵不在,李如梅实际上已经是京北大营中的最高将领,比参谋长曹簠还要高半级。
“副帅,近日京师局势有异,元辅染疾,郢王暴薨,咱们可得小心行事。”曹簠忧心忡忡地说道。
李如梅微微皱眉,点了点头:“大家都要提高警惕,听我命令行事,不得擅动。”
就在此时,一支打着天子旌节的队伍由南至北倏忽而至,禁卫军虽然紧闭大营,但观察哨早已看见,飞快通知了李如梅、曹簠及祖承训、马栋等人。
天子旌节不代表御驾来了,毕竟御驾轻易不会出京师城外,来的必是传旨天使。当然,这也怠慢不得,因此李如梅等人赶紧一齐来到辕门准备接旨。
“李副司令,皇上有旨,还不率诸将跪接!”李文进下了马车,他身前的一名宦官立刻扯着嗓子喊道。
李如梅等人早已安排了香炉等仪式,听闻此言赶忙跪地接旨。宦官将圣旨请出,双手递给李文进。李文进轻咳一声,宣读圣旨:“奉天承运皇帝,制曰:
朕闻京师重地,四方辐辏,近因白灾将至而元辅染疾,恐有宵小乘隙作乱。禁卫军副司令李如梅,出身将门,素怀忠义,屡立战功,朕素知其能。今特命尔率一镇精锐,即刻前往接管北城九门城防。
自即日起,城防诸事,皆由尔全权负责。尔须督率将士,昼夜严守,不得稍懈。凡出入城门者,当详加盘查,有形迹可疑、身份不明之辈,一概不许放行;若遇紧急军情,或有悖逆作乱之徒,准尔随机应变,便宜行事,务须以确保京师安全稳定为要。
朕念卿家世代忠良,特委此重任。望爱卿恪尽职守,勿负朕望。若见异动,可先斩后奏。钦此。”
李如梅面色如常,恭敬领旨,然后照例查看。这一看不打紧,当下皱起眉头,朝李文进问道:“护军,此为圣上中旨?”
中旨,即皇帝直接下达的圣旨,并未得到内阁、六科等处附署。其合法性嘛……你不能说它不合法,因为中旨毕竟也是皇帝的旨意;但你也不能说它完全合法,因为朝廷行政自有法度,没有内阁附署就意味着“百官”还没有认可,没有六科附署就意味着监察机构没有确认。
李如梅此问一出,几名高级将领便都凑了过来,目光聚集在圣旨落款处。只见偌大的落款之处此刻仅仅盖了一枚小印,上书“万世历久”四字。这枚印章诸将倒是都认识,正是皇上最常用的私章。
只是,如今既发圣旨,怎好只用私章?曹簠首先发难,朝李文进一拱手,问道:“护军容禀:调兵非比寻常,旨意当用宝玺,并附内阁、六科、兵部等衙联署,还当有虎符为凭。如今此旨乃是中旨,按例……”
“形势紧急,皇爷不得不破例为之,之后自当补齐手续。”李文进斜睨了他一眼,冷冷地道:“曹参谋长莫非意图抗旨?”
“末将自然不敢抗旨。”曹簠虽然这般说,但还是坚持道:“但不知护军所谓形势紧急,究竟是如何紧急?”
李文进微微眯起眼睛,上下打量了曹簠一番,忽然嗤笑一声:“听闻元辅昔年对老将军有大恩,不知是否确有其事呀?”
曹簠微微蹙眉,但还是毫不迟疑地回答道:“确有其事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李文进摆了摆手,道:“实话告诉你,元辅突然病危,皇爷也有些措手不及,因此紧急下了这道中旨。你也莫要问咱家更多细节,咱家现在和你们一样不知其详,总之旨意在此,尔等看着办吧。”
说是“尔等看着办”,但李文进只是稍稍一顿便又补充道:“不过尔等可要想好了,所谓‘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’。日后在皇爷眼中,尔等可是合用之人,说不得便是取决于今日,切莫自误。”
“末将领旨!”不等曹簠再回话,李如梅站起身来,朝着李文进拱手道,“禁卫军乃皇上亲兵,岂有圣旨至而不遵之理?只是不知,皇上可有其他吩咐?”
“还是李副司令最识大体。”李文进笑了笑,但马上又摇了摇头:“并无其他吩咐,李副司令只管遵旨执行即可,不过务必尽快行动,切莫拖延。”
第(2/3)页